与宇轩吃饭时,
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来了北极一年整了。
在再惠工作一年时,
我写下了《我的工作》
今天或许是个合适的时间来记点什么。

引言

致远刚入职北极的时候,
她经常与我感慨:“真的非常喜欢咱们北极,太符合我的口味了!”
我总会这么安慰她:“前半年总是新鲜的,长情才是对公司最好的告白。”

同处新鲜期的我,
去年经常有给工作写点什么的冲动,
但也被我自己摁下来了。

一年至今,热情稍退,热枕依然。
今日再回头,
可以从创业的心态、变化的环境、持续的思考这几个角度分享一些心得跟体会吧。

创业的心态

又从初创阶段开始做起,
终于可以有底气地说:
我确实很喜欢在创业型公司工作。

创新

由于我司做的是行业里新的方向,
所以很多功能实现、产品体验都要摸着别人过河。
更有甚者,作为先发者还会被别人摸着过河,
当然了,最后还是得比拼产品功能体验。

2022年我参与的好几个项目,
都是全球行业内只能找到寥寥几个竞品,
甚至还有首创的功能。
后来客户赞赏产品的时候,
我就像看着小孩考上了复旦一样开心。

但是也有不少苦逼的时候,
我们也有许多胎死腹中的需求文档、
半路夭折的技术实现、
市场验证下急需优化的产品功能。

创业做创新,
就像用有限的精力和资源,
加上无限的智慧和勇气,
去面对超限的困难和未知。

充实

在工作了几年以后,
我的同龄人们基本对自己想要什么都很清楚。
想躺平的同学回了老家,
想稳定的同学进了大厂(前几年进的),
而我,有梦饮水饱。

人还是要做事的,不做事不行。
—— 我奶奶

在北极做事情突出一个充实。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双月OKR + 单周迭代,
没有不写代码的 Tech Lead,
也没见到有不爱写代码的 Tech Lead。

刚参加工作的我曾经受到过 Work Hard, Play Hard. 的文化影响,
今天确实也沉浸在了这种开心充实的状态中。

朋友们讨论何时提前退休,
而发出“希望一直开心的工作下去”的我,
就像一个可爱的异类一样,
跟大家开开心心地鬼混在了一起。

我一向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喜欢,所以充实是幸福。

同道

俗话叫“不怕别人聪明,也不怕别人努力,就怕别人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另一个现实版本是有钱、帅气)

nana

跟前端周五分好的技术调研,
周一她就说“周末没啥事,我这部分做差不多了…”
能与同样在业余时间学习技术的人当队友,
真的是十分幸福。

队友们在技术上也有相对一致的好品味,
像保持新版本依赖、单元测试覆盖率、清晰的提交历史与严苛的代码风格,
这些最佳实践也融入了大家的编码日常,
这让有一定技术洁癖的我感觉十分舒服。

这一年也有几个我喜欢的队友离开了,
Andrew 去了美国,
Eva 追着林俊杰跑,
芷依在溜她的柴犬。
这一年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了伙伴,
为了避免厚此薄彼,就不额外点名了 :)

pm

👆 神奇的是,许愿生效了,一个月内确实赐予了

不过这也是生活美丽的地方:
没人能预测与谁会在转角再相遇。

变化的环境

刚毕业的时候,
听老板讲大环境趋势,
听前辈讲行业变革,
总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但如今视野更开阔以后,
确实对“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车轮”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经济形势

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进程是中美事实上的脱钩,
背后是中美各自面对的经济难题。

一方面影响是 UVCA 时代下的不确定性主题。
包括个人对未来搞钱形式的判断不一,
导致人才去向的不一;
也包括资本从收益率转向盈利率,
导致整体融资投资环境的风口变化。

另一方面影响则是企业跟国际政治的绑定更紧。
不少外资企业逐步撤出了中国,
国内对专精特新、信创产业等有着非常高的需求。
因为我司是自研核心专利的信创公司,
这一年给很多客户讲解产品以后,
不仅功能本身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而且作为扎实做产品的信创公司也受到了很好的评价。

以前我并没接触过多少500强级别的大客户,
但去年很快进入了状态,
实在是感谢带着我跑客户的牛逼销售伙伴们。

行业趋势

数据行业最大的趋势,是大家都在极力做低门槛。

就像从刀塔、到英雄联盟、到王者荣耀,
操作门槛在降低,
但是玩家数目极大上升,
影响了更多人的娱乐方式。

数据分析最早只有懂 SQL 或者懂 Python 的人才能做。
后来出现了 tableau、帆软这样的拖拽式 BI,
了解数据格式、数据关系的人就可以做报表了。
而北极做的是语义化的数据分析,
首页就是一个聊天框,会聊天就可以分析数据了。

最近 ChatGPT 又火了一轮,
这次更加出圈,
倒是把行业趋势大大往前推了一把。
以前可能还要教育市场什么是“语义化增强型分析”,
现在经常会遇到很懂行可以深入交流的客户。

工作文化

文化是时代跟水土的产物。
对于工作亦然。

工作推进要讲文化。

我在北极开始工作的时候,
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
“不能有思维定势,不能有路径依赖。”
具体来说,就是我不能说任何类似
“我在前司是全线上k8s的”
或是“我们以前是后端功能保持向前兼容”这样的话。
一方面涉嫌在现女友面前夸前女友:居心不良,
另一方面也是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实事求是。
所以在推进技术决策、需求组织时,
我更愿意采用预研、讨论、共识、推进的节奏,
相比于直接推进“怎么做”,
让大家了解“为什么”是更重要的。

团队沟通要讲文化。

不同人因为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会有不同方式。
我一直不适应看大家吵架,
假如开会时有人观点激烈冲突,
我总会想建议大家先确定共识,
然后私下温和(也不一定温和)地讨论。
但这一年我时常在会议中发现,
几个队友吵着吵着也达成了一个共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到了中午还一起勾肩搭背去吃盖浇饭……
确实,团队里不同人适应的沟通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也要适应时代变化。

每个时代会有自己的“政治正确”。
在如今的工作文化里,
“要工资,更要发展”是比“吃亏就是占便宜”更能公开宣扬的理论,
“适量工作,恰当躺平”也比“努力,奋斗”有着更主流的思潮位。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结果导向”、“人情味”、“严于律己”是做好事情的最基础要求。

时代变化伴随着文化变化,
文化变化要求组织形式的变化。

虽然写的有点虚无缥缈了,
但这确实是最近我对世界的认知,
看起来我确实践行了自己的格言:
“唯心地思考,唯物地生活。”

持续的思考

我对这个小标题并不满意,
看起来“的”、“地”似乎写错了,
但我想讲的确实是一个持续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很大的恐惧,
就是担心自己变成1+N年工作经验的人:
只有工作的第一年在学习思考,
后面的N年都在机械重复。

而我目前的工作也对我提出了新的挑战:
“避免做一个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的人。”

就比如我们做产品,
看似有非常多事情可以做,
有无数的功能等待去完成。
但不加以深入思考,
就会陷入做起来很忙,
但实际上对客户不关键的陷阱中。

“人云亦云”、“顺水推舟”、“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抗拒不负责)
在我眼里都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的 bad case。

不论如何,人还是要多多学习一个的。

结语

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是哪里。
一连写到这,我也忘了要说啥。
那最后以一个小趣事结尾吧。

一年前的“北极九章”并不叫“北极九章”,
当时的名字还叫“北极数据”。
2022年,这家名为“北极数据”的公司已经创立了三年有余,
但醉心于产品研发的创始人居然忘了申请商标,
于是只能顺势改名为“北极九章”完成一个品牌的升级。

“北极九章”组成于“冰山理论”的“北极”跟“九章算术”的九章。
不过我个人倒是认为,
可能名字也会来源于创始人Allen特别喜欢的🐻这个动物,
以及“楚辞九章”这么一个美好的语言文学文本。

最后,希望大家也都能像土豆一样,
在新的一年对自己发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楚辞式感慨。

netflix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