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
很传神地阐述了一个加速主义的例子。

认识到加速主义的存在

什么是加速主义呢?
加速主义,
就是顺着事物发展方向,
一路不收手地推下去,
直到失去控制。
一般加速主义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不担责的建议决策时。

除了拆屋顶来开窗这个经典例子,
加速主义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年轻男女谈朋友,
遇到些矛盾,
就会有很多围观群众拱火:
“快分手,别谈了!
连生日/国庆节/双十一/圣诞节/冬天来临都不会给你买礼物的肯定不是好伴侣!”
但其实恋爱这种冷暖自知的事情,
真的分手了旁人也不用承担孤独的煎熬,
往往只会留下“快进到分手”这种一句话的狂欢。

又比如像写代码的程序员,
其实可以在项目搭建时,
引入一些自己喜欢的冷门的技术栈(比如 Lisp)。
但承受后果的,
却会是人员离职交接时,
没人能顶上来做业务的公司。
而挂在 GitHub 个人主页的一句 I'm Lisper 也成了此时映照加速主义的最好信条。

当下的群体容易产生加速主义

2020 年的时代思潮下,
自由主义与个人权力意识大量觉醒。
只论个人,
加速主义微不足道,
因为_冷暖自知_。
但在群体的语境下,
总会浮动着加速主义的潮汐。

谦虚是美好的品德,
儒家文化圈中更是。
群体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出现比这还夸张的行为。
比如前阵子多益公司,
宣布“公司业绩很好,让大家自愿选择降薪”,
然后嘉奖那些主动降薪的人。
这个行为在外部看来是“过于弱智,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在反串”,
但在内部真正踊跃接受了这个决定的人,
不也会有抱着“一脚油门踩死,毁灭吧”这样的加速主义心态吗?

之所以群体容易产生自由主义,
是因为群体是不需要为结果负全责的。
天花板被拆掉了,
受凉了不只有你,
所谓“天塌了高个子顶着”,
那嚷嚷一下拆天花板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像女权男德、政治正确、性自由这样的话题,
每一个在当下的群体语境中其实都充斥着加速主义论点。
正面迎击加速主义,
不如顺着舆论踩一脚油门,
吟一句“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对加速主义保持清晰认知

加速主义是主观的、强烈的、不可抗拒的。
工作生活中,
我经常看到加速主义的身影,
并且我也很多次受着加速主义的影响。

我以前是弹性上班,早上 10:30 左右到即可。
但工程师同事们习惯懒散自由,
一方面这个管理方式过于特别,
另一方面早上客户参观也影响销售情况,
后来公司便讨论改到了 10:00 上班,迟到罚款。
讨论时,基于加速主义思想,
我还加了统计下班时间、引入打卡系统这两个并不弹性的设定。
虽然打卡没打上,
但这样的策略一引入,
早上上班的状态确实焕然一新。

有时顺着事物发展方向用力一推,
确实能得到跟认知并不一样的答案。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
就是公司的大家一直觉得网络很卡。
因为总带宽低,每个设备都被限了低速。
但后来大家抱怨多了,
便给每个人的限速都开高了。
(此处有加速主义存在)
网络情况却更恶劣了,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卡了网速,
他占用别人的部分就会更多。
真正清晰认识到加速主义的办法,
是合理规划流量、网络分片、加高总带宽。

综述

社会上、工作中、生活里少不了要跟群体打交道,
站在 2020 年的这个时代当下,
你会观测发现到处都存在着加速主义。

当你是参与者的时候,
你可以不必迎击加速主义,
而是利用加速主义来表达你的态度;
当你是决策者的时候,
你需要清晰认识到加速主义,
从情绪之中摘出真正的价值,
并与之共事。

这屋子太暗,
有人主张拆掉屋顶,
而你知道,
他其实是想开扇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