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去安吉吃了烧烤。
里脊肉需要反复被刷油,
最终它才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人的记忆也是如此。

(起)

在两年前我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毕业三年的报告》
我看着两年前写下的文字,
仿佛眼前是两年前的紫月给我讲着他当时的心境。
末了,他还跟我说:
当你五年级的时候,
记得要写一篇《毕业五年的报告》。

这篇文章记录了我一些并不靠谱的回忆,
纯粹个人感想,没有借鉴意义。

(一)终身学习

在 QAD 时,我并不了解很多 Web 知识,
比如像 RESTful 这样的概念我就不甚了解。
当时系统要接入 Jira RESTful API,
这个事情分给了队友 Raymond 做,
后来他赴美读书,事情就交接给我了。
我头疼地想:“接这个锅还要特别学一下 RESTful,
这个以后不知道有没有用。
还不如认真学学 sudo 权限组拆分,
这个可能对业务有用。”
于是交接时我就没认真看 raymond 的代码,
结果他写的代码运行的异常稳定,
到我从 QAD 毕业后我也没有被迫学 RESTful 的借口。
直到后来,
我才知道 RESTful 这个概念是如此的基础跟重要。

后来我在工作里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有时不得不学习一些“我以为很临时”的事情,
这些事情甚至不一定是技术方面的:
比如微信迁移公众号是可以顺带迁移 openid 的;
比如A支付渠道退款是24小时,但B支付渠道退款是7天;
比如点菜机是有临时开桌、合并桌台的特殊操作的。

现在回过头确认,我很认可“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的态度。
对于像 Vim 这样普世的技术,
我会非常有信心地安利给身边每一个人:
这是你学了就一辈子受益的技术。
对于像 Jira 某个接口这样特定的知识,
我会把它存在心里,织成一张大的知识图谱。

这串回忆给我留下的印记是:
摒弃实用主义,
保持终身学习。

(二)海绵宝宝

2016年11月28日是再惠录取我的第一天,
前一天,11月27日,我跟 Mia 一起搬家到了塘桥。
因为徒手搬了两个人三十多个箱子上下六楼,
入职第一周我光荣感冒了,
到了周末感冒没好的我,
跟着公司去了某个度假村开了次全员年会,
并与室友 @huangzilong 聊了很多有的没的。

当时的我就像《三年报告》里写的那样:

我那阵子每天回家都跟女朋友说:
“我好菜啊,队友好强啊,
但我真的好开心啊,感觉啥都能学到,
而且他们下班也会写代码,
感觉找到同类了啊,不过感觉再也追不上他们了啊”

我能感受到把自己丢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
就像把海绵丢到水里,
短时间内我能吸收大量信息。
而且更令我开心的是,
即使是我眼中技术力已经很强的伙伴,
他们也依然是海绵宝宝,
吸收着外部的信息与知识。
我始终记得靖哥哥当时讲过的一句话:
“我们其实也是全栈,只不过不是职能全栈,而是业务全栈。”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团队里(20人),
我们以前端、后端这样的角色区分了工程师,
但是每个后端从网络数据库部署这样的基础素质、
到支付营销微信这样的业务知识都会努力去做到完全了解。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越广阔,就意味着要学习的越多。
所以大家一起,也都成为了会输出想学习能吸收的海绵宝宝。

这串回忆给我留下的印记是:
做一个广博的海绵宝宝。

(三)爱与陪伴

公司每周上班五天,早的时候我九点能到家,
每次在沙发上坐下来以后,我都会问 Mia: “今天学校里都有什么事情呀?”
然后我们就会讨论一番工作、八卦、人生,非常让我放松。

公司不打卡,所以偶尔我也会加速清理完一天的事情,
晚上七点就跑去跟 Mia 约会,
其实就是在大众点评上找能吃得起的看起来不错的店挨个吃过去。
有时吃到用我司产品的餐厅,
我会很兴奋地跟 Mia 讲:“快来试试支付,看有没有服务器出错啦”

还有很多个夜晚,
我在房间盯着黑色的屏幕写文章/发版,
Mia 在隔壁已经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
上班时间比我早一个小时的 Mia 已经出门了。
我们也会开玩笑,说这种工作日我们就是互相暗恋但是互不相见的室友。

后来一次跟 @lvxinyan 聊天时,
他问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想法。
我想了想,说:
你应当找一个女朋友。

假如人生是电影,你就是主角。
假如你是主角,你就会经历起承转合。
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你从工作回家,
心里非常沮丧,觉得整片天空都是灰色的。
但此时一个可爱温柔美丽亲近的美少女问你:
“今天学校里都有什么事情呀?”
你就不会被这片单薄的灰色天空影响。
到了明天,依然晴天。

这串回忆给我留下的印记是:
多跟喜欢的人呆在一起。

(四)招聘理念

我是被 @ldsink 内推进来的,
后面我也推荐了几个朋友来我司逛逛/面试,
大家的一致好评是:你们公司好多美少女啊!
尤其是前台、设计跟 HR 得到了非常多的赞扬与仰慕,
但是好看的同事,好像并不影响我们很难招人这个事实。

当时写了一篇《HR就讨厌我们这样的技术,今年一个offer都没发》
后面我还专门统计过当时的面试数据,
看了 200 封简历,最终才招到了 2 个工程师。
后来 HR 严厉警告:上海的 Python 工程师简历池已经快被击穿了!
于是趁着业务发展,我司引入了 Java 技术栈,
后来更是有华哥跟海兵把控全局,整个招聘节奏才是缓了下来。

我进再惠的第一周就被拉去当面试官了,
靠着大学在 NIMO 锻炼的经历我非常顺畅地面了下来,
遇到过面试刚开始就丢逼走人的,
也遇到过面试完成为了好朋友的。

18年我独立负责组一个团队的时候,
我就在想,究竟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做好。
然后脑海中就复现了那个经典的思想实验:
忒修斯之船。

@luyu 说过一个观点,
对于互联网的产研同事,
三年左右跳槽是很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设定,
但一个组织的确会面临忒修斯之船这样的困惑。

后来在一次跟 @hulucc 的聊天中,
我得到了心里的答案:
顶级人才构建顶级组织,
次级人才构建更次级组织。
但假如我现在还很弱小怎么办?
很简单,不会可以学。

所以后来我面试的方法论就从以前期望的“只招优秀且对口的候选人”,
变成了“只招优秀的候选人”。
并且在后面的实践中,
我确认了这条是可行且让我自己、让团队能变得更好的实践。
后来有同学私下跟我说,
他觉得团队有种“独特又干净的理想主义气质”,
他很喜欢。

这串回忆给我留下的印记是:
坚持只招优秀的人,
不会可以学。

(五)长期价值

谢老板退居二线以后,
再惠又一次邀请华哥来当 CTO。
在还没最终确定前,拉总跟我一起去参加了华哥的饭局,
这种提前认识潜在 Leader 的感觉是挺奇妙忐忑的。

后来18~19年我们在刷完业务所有需求之外,
整体完成了云平台级别的迁移、架构级别的安全升级、授权统一的项目。
我最认同的一点是持续为长远的价值投资。

因为餐饮行业的服务业属性,
产研在整个链路中是处在中后台提供解决方案跟工具的。
很容易就变成“办公室做题家”,
业务方给一道题就做一道题。
长远看来别说业务全栈了,
连技术本身也会被懈怠,
并不会去更新、改进、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去变革。

这种时候我司里常会念叨一句话:
“需要有个哥想想办法。”
于是可能在某个周末,某个深夜,
或者是某个早早做完事情的时候,
就会有一个饱含智慧与研究耗时的 PR 被提了出来。

这串回忆给我留下的印记是:
每一天都发起变革,
持续地投资长期价值。

(六)输入输出

之前跟卡布达玩成语接龙,
卡布达一连接了三个成语并给快乐的我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神神叨叨、叨叨逼逼、逼逼赖赖

而我想到的是钱钟书在《围城》里讲过的:

譬如咱们这次同船的许多人,没有一个认识的。
不知道他们的来头,为什么不先不后也乘这条船,以为这次和他们聚在一起是出于偶然。
假使咱们熟悉了他们的情形和目的,就知道他们乘这只船并非偶然,和咱们一样有非乘不可的理由。
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
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
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
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
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如此。

在做神付神点的时候,
连续几个月我跟 @hulucc 都是公司最晚走的两个人,
后半夜我们就会一边写代码,
一边聊着游戏、A岛或者是人为何活着,
hulucc 给了我许多不亚于 rick&morty 给我的启发。

这几年我也少有跟各个伙伴促膝长谈的机会,
但不论是四号线的地铁、莫干山的萤火虫,
还是雨树湾的电脑旁,海南的夜空,
都是我这几年工作里难得的回忆。

刚毕业的时候看《代码大全》,
里面提到“假如你每年看一本技术书,你就已经超越了90%的同行了。”
当时的我嗤之以鼻:“你把工程师描述的太无知了。”
但我现在也时常惊醒,今年(2020)的我一本技术书都没看。

每段输出都是因为有一段输入,
所以尽可能地去拥抱每一次输入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