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们团队后端主要技术栈是 Python,
具体的软工实践在前文 django/python 里有详细的介绍。
由于平时做公司业务主要写的是 Python,
自己做的项目也是 Python 工具,
所以其实一直想尝试体验一下 Go。

正好上周有空,
于是体验了一下 Go 的基础设定,
用 Go 写了一个小服务(微信消息推送)。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 Pythonista 的 Go 萌新之路。
有理解谬误、操作不当的地方,
请各位多指教了。

语法

上手一个语言,
总是习惯性打开 learn x in y minutes 先过一遍语法。

go keyword

Go 的特别之处是它的关键字非常少,
这让 Go 的语法很容易被记下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几个语法很好玩。

循环

// 直接 for 就可以写死循环
for {
    fmt.Println("while true...")
}

// range 这个关键词用起来很舒服
data := map[string]string{
    "key": "value",
}
for key, value := range data {
    fmt.Println("while true...")
}

枚举

// iota 居然被做成了关键字
// 这里后面的俩 iota 是可以省略的
const {
    Unknown = iota  // 0
    Male    = iota  // 1
    Female  = iota  // 2
}

// 也可以满足隔 10 定义枚举的喜好
// `iota << 2` 这样位运算定义 1/2/4/8 也是可以的
const {
    Unknown = iota * 10  // 0
    Male    = iota * 10  // 10
    Female  = iota * 10  // 20
}

多表达式判断

// if 语句会取最后的表达式值,所以这么判断是很常见的
if f, err := file.Open(path); err != nil {
    return Response(400, err.Error())
}

// 这样判断布尔值也是常见的操作
if data, ok := json.Unmarshal(body); !ok {
    return Response(400, "invalid json body")
}

goroutine

// go 的天生并发也是非常优雅的地方
func sendTemplate() {
    // 这里是耗时很久的网络请求
}

func handleRequest(ctx Context) {
    validate()
    // sendTemplate()
    // ↑ 假如为了速度,我们不能同步发送模板,那么我们用 `go` 这个关键字就可以一键异步 ↓
    go sendTemplate()
}

项目

第一章的语法过了以后,
很快就到了第二章:
《如何用 go 起一个项目》

要写代码,首先就得把文档给翻出来看看。
于是第一站便是官网 golang.org

Go 的官网其实非常友好,
从最基础的教你怎么配环境、写初始的项目
Effective Go 这种全面长文都浅显到点。

上手装好语言环境以后,
首先跟 GOPATH 这个环境变量玩了一下。
不过后来发现 Go 1.12 以后自带 go mod,
只要简单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就行了。
那我们先放一下,
直接上手感受 Go 的工具链吧。

工具链

Python 装好以后主要自带的是个 REPL 跟 pip 这个包管理器。
Go 装好以后,会自带包括 fmt/test/vet/mod 等一系列的工具。

  • go fmt
    • 这个是上手 Go 第一印象最大的工具
    • 它是一个不支持配置的代码格式化工具,非常严格
    • prefer tab over space
  • go test
    • 自带 coverage, 很好用
  • go vet
    • 似乎是自带的 linter

go test 的时候发现它是针对 package 来做测试的,
而 Go 里面,
package 的概念也是非常突出。
比如调用包方法的时候是要加包名的,
所以最佳实践里也有“命名不重叠”的规则。
(举个栗子,比如方法应该叫 xml.Parser 而不是 xml.XMLParser

写业务

由于我们写的是一个对内网以 RESTful 风格提供接口,
然后调用微信发送消息通知用户的这么一个小服务,
按照 Python 的惯性就想找个 django + wechatpy 的组合在一周内来完成业务。
简单调研了一圈,选了 gin + gorm 两个大的工具。

Go 的第三方库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直白。
因为引入第三方库的方式是 go get -u github.com/gin-gonic/gin
直接拉的就是 GitHub master 分支的最新代码,
所以感觉整个第三方的社区是基于分布式共识的,
只有大家都遵守社区规范,
才不会有挖矿代码的出现…(虽然中心化也会有挖矿代码)

文档的话,调研阶段读的其实都是 GitHub README,
GitHub 是经常逛的网站,
各个库的 README 风格也都是 markdown 风格,
读起来也很轻松。
真正要看 godoc 的地方不多。
因为拉的是源代码,
所以基本上都是直接读源代码,
体验跟 Python 非常像。

具体业务代码就先略过了,
没有什么特别的。

部署

开始准备部署的时候又有不少好玩的话题。
比如 Go 的多环境配置。

Python (Django) 的多环境我一直用的是环境变量 + 多配置文件,
Go 的话去看了一下社区,
基本也是类似的原理。
可以用环境变量,
也可以用多配置文件(比如 yaml),
还有一个就是用命令参数(flag 库)。
Go 社区里其实比较推崇用 flag,
因为这样可以把配置跟代码(执行文件)融为一体,
更加利于维护。
不过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环境变量 + 多配置文件…

项目的编译、部署我们用的是 GitLab CI/Docker。
也是 ci-build/test/compile/docker-build/deploy 五个套路阶段。
Go 里比较特别的是会大量引用 GitHub 以及 Google 官方提供的代码,
在国内拉的速度比较慢,
所以为了加速构建,
我们也自己搭了相应的加速通道去提升速度。
目前来说,从代码进主干分支,
到自动发版大概耗时不超过 3min。

性能

自己写的小服务上去了,
那首先就要 wrk 一下测一下 QPS 啦。

Python(Django) 默认的其实是同步模式,
基础支持的 QPS 很低,
我们用 gevent + uwsgi 协程模式特意调优过,
一个获取服务器当前时间的简单接口,
在 1CPU+4G Memory 的小破机器上,
Python(gevent) 的 QPS 大概能到 1000,
而未经调优的 Go(gin) QPS 能到 10000。
真有你的啊,Go。

社区

在玩 Go 的一周中,
其实我真正的有效编码时间不是很长,
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 Go 的各种社区最佳实践文档里。

在我眼中,
除去 Go 语言本身的很多闪光点,
Go 的整个语言社区运营也是值得其他语言学习的。
比如上面讲到的官方推的工具链,
这能有效提升所有项目的下限。
Python 去年也刚出了一个格式化工具 black
自己宣称是 the uncompromising code formatter
(Python: 别催,在学了在学了)

感受

讲了这么多看似中立,
实际都是感受的发言,
我来集中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我很菜

写 Go 的时候我是能直白地感受到自己很菜的。
一块是很多地方我能感知到有语法简化的可能性,
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达到优化的水瓶。
比如 Go 2 Draft 里的 check 关键字
我隐约感觉好像基于 panic + recover 也能实现类似的机制,
但真要写又写不出。
而 Python 我就感觉能完全写成 Lisp。

另一块是库的使用,或者叫“语言生态”。
不论是平时用到的标准库,
还是后端业务要用的各类三方库,
或是工程化用到的单元测试、质量把控的库,
我都只能在用到的时候做现场调研。

总之因为基础知识缺乏,
加上熟练度不够,
写 Go 的过程就总有一种“我好菜啊,这个都不懂”的奇妙感觉。

我喜欢 Go

菜并没阻止我表达喜欢 :)

Go 身上透露出了非常老派的 KISS 原则,
它甚至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是比 Python 还要简约。
比如最佳实践会跟你说:
“不要过早拆文件,
一个目录十个文件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分层。”

相比 Python 而言,
Go 的执行速度透露着一种不讲道理的快。
Python 深入了解并发模型,
调优 CPU 跟语言参数以后的结果,
还是跟 Go 差了一个量级…
(不过开发速度上 Python 还是巨快…)

而且,
Go 还有可爱的 Gopher 呀~

gopher-emoji

Go 的实践

目前我司后端的主技术栈是 Java 跟 Python,
我主要写的是 Python。

以我短暂的体验而言,
Go 在关键的高性能服务上会有很好的表现,
但在新业务的原型、Web 层的多业务上,
Python 魔法般的开发速度还是无人能比的(叉腰)

目前后端的各种流行框架基本都是语言无关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适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技术栈。

企业在选择技术栈中,
其实也会考虑其它更现实的因素,
比如开发人员的招聘难度,
代码库、技术栈的统一,
大型团队的解耦管理。
这些其实也都是非常有深度的、值得探讨的话题。

写了一周 Go,
我更坚信自己的理念了:
“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人,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软件工程没做好说工具难用,
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后续

一周的体验卡有点太短了,
非常意犹未尽。

后续有时间的话,
关于 Go 的这些话题我会继续研究:

  • 产线环境上的服务部署姿势。
  • Go 的服务可视化(监控、日志、追踪)
  • 用黑魔法让语言表达力更高的基础库
  • 跨语言服务间的交互实践

欢迎交流,
也对文章里的不当之处作出指正批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