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最近的一次跟好友聊天。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要找工作了。
但是当时的我其实非常懵逼:

  • 我没有职业发展规划,我甚至连我想进什么样的公司都没偏好(反正我只能写代码)
  • 就算我有偏好(比如钱多事少离家近),我也不知道哪个公司符合我的偏好
  • 即使我知道有这样的公司(比如我想象中的谷歌),我也不一定能进
  • 网上/生活里别人关于职业发展的说法五花八门(比如写代码是吃青春饭),甚至还互相冲突

于是我秉承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快乐心态,
去了第一家给我发 offer 的公司。
(结果工作出人预料地鱼块,详情参见《前文》

如今的我再回头去审视这种青涩的想法,
我最大的感慨是:
信息量的多寡,的确是决策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啊。

我觉得当时我的懵逼是完全正常,
而且我的决策机制(去第一家合适的)也是没有大问题的。
因为我现在是这么想的:

  • 没有最佳策略,只有你最赞赏的策略
  • 不仅要靠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 目标往往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而是要不断更新的

没有最佳策略

人在面对选择题的时候,
总想找出正确答案。
但不是所有选择都是选择题,
总有选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这个时候人就会想选C。

比如职业相关的话题,
总会出现这一类问题:
“是去大厂比较好?还是去创业型公司?”

的确,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问题是非常难以回答的。
Richard Liu 有一篇写的蛮好的文章《职场抉择:我适合大公司,独角兽,还是幼角兽?》就是讲这个话题的。

这几种公司的优点代表了不同的策略:

  • 创业公司:机会极多,非常自由,事情做成的话成就感巨高。适合适应能力强,想独当一面的人。
  • 独角兽:未来可期,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团队水平会比较高。适合业务能力突出,想快速成功的人。
  • 大厂:发展稳定,社会影响力大,工作不会侵占过多个人生活。适合在意公私平衡,想稳定工作的人。

比如有朋友跟我聊过他的跳槽策略,
就是挑着C轮/D轮的独角兽公司去,
只要趋势不变的话,
一两年公司就可以上市,
然后再过两三年期权就可以套现。
这样他就可以用他优秀的工作技能,
获得不错的报酬。

不过我个人来说不会选择这样的策略。
我认为人类的事业感受可以分为这么六个方面:

  • 报酬:劳动获取的劳动等价物(钱)是否满意?
  • 业务:对做的事情本身是否有成就感?
  • 体验:工作的体验(环境/制度)是否舒适?
  • 发展:工作内容是否稳定?对工作的未来是否有期待?
  • 生活:与工作交叉的人生(通勤/假期)是否舒服?
  • 团队:跟一起共事的人是否开心?

最理想的工作,就是这几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正面的。
不过很多时候看到这样的问题,
感受到的反而是一种无力感:
我的工作对我影响很大,但很多地方好像无法改变。

这就对了,就是这样的。

历史的进程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是江学长视察联合工程公司的时候说的。
有一个我经常举的栗子,道理也是类似的:

一个人的发展,其实是乘法原理导致的。
蚍蜉和大树是很好的朋友,
蚍蜉在 Hooli 的广告部门工作,经常划水;
大树在 PiedPiper 的业务部门工作,朝九晚十,一周六天。
一年下来,Hooli 稳定发展,增长了 20%,
广告部门增长更快,增长了 50%,
蚍蜉有点划,其他同事评分都是 A,就他是个 B。
而大树呢,工作认真,贡献突出,个人评分 A++,
但是 PiedPiper 今年业绩一般,只增长了 5%,
大树所在的业务部门更是业绩下滑了 20%。
结果 Hooli 因为发展快速,蚍蜉都成了个小 Manager 开始带人了;
而大树所在的整个业务线都要被砍掉裁员。

用优雅的数学来归纳这个粗糙的故事就是:
个人的成长 = 个人 * 团队 * 公司 * 历史的进程

就像很多独角兽公司都会引用的那句话: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you don’t ask what seat.
You just get on.

– Eric Schmidt

所以假如有机会的话,
在面试一家公司的时候,
去跟你未来的队友们聊一聊吧。
初创公司的话,看看创始人是怎么样的;
公司分了不同的部门以后,看看部门Leader是什么样的人;
扁平化的工作氛围,就跟(潜在)未来的队友们聊聊。
在合适的氛围、优秀的团队里,
个人的成长会有最大的加速度。

不断更新的目标

小时候想当科学家,
大学想当CEO,
毕业以后想当CTO,
面试的时候觉得当架构师不错,
入职了以后想想就当个后端吧,
现在觉得写好 Python 业务代码才是真切的目标。
以上就是“更新的目标”的含义了(并不

认真地讲,
我感觉在工作里除了具体技能的提升,
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是掌握信息量的增多
在信息量不足的时候,
人类是很难做出最佳的选择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写程序的时候,
总会想问清楚“需求是什么?”“以后业务逻辑可能会怎么变?”
随着信息量的增大,
人类总可以做出合适的决策。

所以其实接触工作的过程,
其实也是一个人不断扩充信息量,
然后根据掌握的信息,
不断修正目标的过程。

总结

所以对于主题“技术人员要怎么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这篇文章客套地讲了一些虚的道理:

  • 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找到心仪的公司
  • 注意工作的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
  • 在信息量增大时,及时更新目标

emmmmmm, 感觉这里的道理有点太虚了。
那我们就在接下来的文章里讲一些具体的干货吧 XD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事业,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