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很有话题性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完了,
看的是2.0版本,这大概是个读后感吧。

这本书其实是入门级别的科普读物,
作者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和必要的术语来诠释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日常。
因为书的定位不是教材,
所以指望看这本书能像看《算法导论》一样学到算法,
看《代码大全》一样学到代码之道是期待过高了。
不过这本书很多地方的视角还是很特别、很好玩的
:) 或者说有的时候从比较PM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确会好玩一些。

比如书里提到一句

只做一次的事情求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

这句话就很科学。
因为写程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有些出现频次低的需求,
程序员就会写个脚本去做。
而假如这个需求老是出现,
那程序员就会重新审视问题,
完善地考虑一遍,
再优化/重做之前的脚本。

书里还有一句话(稍微凝缩一下)

对某个领域的激情是能通过做过什么而看出来的。“做过什么”是指“输出”而不是“输入”。比如看过什么书,逛什么网站都是输入。而写过一些言之有物的文章,做过一些哪怕很小的Demo,都算输出。

虽然这段话是说怎么面试PM的,
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举个栗子,
我最近已经不敢说“我很喜欢二次元文化了”。
因为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投过视频,
参与动漫相关的讨论,
甚至没发过弹幕(惭愧)
所以即便我没事会看一些动画、漫画,
这些也不过都是输入而已,
我并没有什么输出(滑稽)

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节

书里有一个小章节,叫《如何通过提问把别人干翻》
大意是别人在讲PPT的时候,
你可以提这些问题来把他干翻:

  1.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不做的话会死人吗?
  2. 这是用户的目标还是我们的目标?是不是老板的目标?老板换了怎么办?
  3. 这个用户有普遍性吗?能代表多少人?这类用户对我们优先级是什么?
  4. 数据来源是什么?什么时候获取的?是怎么采样的?
  5. 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个产品线的大图?5年后这个产品是什么样子?你实现整个图景的途径是什么?
  6. 未来的确很美好,但怎么实现?现在如果只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
  7. ……(还有很多)

光是粗略的看了一遍问题,
我已经能想象会议室里的尴尬的沉默了……

其实《把别人干翻》的这系列问题,
《如何写出无法维护的代码》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通过反向的思考(假如我是刁民)来完善自我。

好奇心与行动力

书里很多次地提到过一对词:【新手】和【专家】。
而且后面还说
“一个好的PM不仅有新手心态,热爱思考,拒绝存在即合理。
也会有专家能力,很快上手,做什么事情都很擅长。”
呸…这又不是PM专属的…作者真不要脸 :)

其实我眼中这就是两个词:
好奇心行动力

好奇心会促使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时,
想去玩一下体验一下,
然后试图搞清楚它的原理。
也会激发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XYZ问题里的道理一样,
透过Z问题,越过Y问题,看到最初的X问题。

行动力可以帮助我们满足好奇心。
陶菲格在自己的文章里质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践行我的思想呢?)
难道只有我的头脑中才有思想?”
而他自己又回答道:
“其他人也有思想。
但是能让思想出世的却寥寥无几。”

复用上文的的说法,
好奇心会增加输入,
行动力会把输入转化成有用的输出。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外行人,
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这本书的确增长了一点眼界。
不过假如人人都是程序员就更好了 XD